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财经
 

李宪兰和她的佤族织锦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4/6/3 9:51:10  点击数:

她是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织锦传统技艺传承人,她创建的“西盟印象”成为“佤族织锦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云南省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并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成了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我已经在西盟县工作了30多年,非常了解这里。”李宪兰很自豪地说。

1987年参加工作的她,独自在西盟佤山扎下了根,投身于教育事业。这里是佤族的聚居地。村村寨寨的妇女们擅长制作“土布”,也就是现在的佤族织锦,她们通过织锦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李宪兰与佤锦的缘分源于曾从事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走村串寨、下乡指导培训村民种茶、割橡胶和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漂亮的佤族服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非常喜欢,下定决心要学习和传承这门“指尖上的技艺”。

“我是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学习的,边学边教,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这项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在佤山的各个村寨中流传,浸润了佤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她们自幼学习织锦技艺,人人都是织锦的好手。“圣人无常师”,在织锦技艺方面,佤族妇女成了李宪兰的启蒙老师。

“在职业高中任教的十几年里,我的学生遍布各个村寨。我非常热爱佤族织锦这门技艺,学生中也有很多人会这项手艺,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学好教好呢?”李宪兰问自己。

就这样,李宪兰从2010年开始学习佤锦,2013年开始培训佤锦技艺。把这门手艺学会、学好、教会、教好,成了她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和责任。

要想把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佤锦,进一步扩大佤锦的影响力,她意识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

于是,她在2013年创立了“西盟印象”“佤山印象”品牌,并成立了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发展佤族织锦传统技艺。然而,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成功也非一蹴而就。

“刚开始做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外观不好看、实用性不高,很多人因此放弃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五六十岁的人还在做。从2013年到2016年,每年计划招募五六十人,但每次只能招到二三十人。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我真的非常喜欢佤锦,最终坚持了下来。”

卖不出去,招不到人,无法盈利,各种困难和阻力接踵而至,但李宪兰就是不服输、不放弃。凭借着一腔执着和热爱,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购买设备、开展培训,奔波于村寨之间,产品耗费时间和精力却赚不到钱,刚开始的时候真的非常艰难,我甚至想过卖掉房子来补贴公司的发展。”

2015年,李宪兰退休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佤锦事业上。她不断通过“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吸纳固定织工和手织技工,让更多人有机会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起初,许多村民都在观望,当看到产品卖得好,佤锦也变得更好看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参加培训。“只要老百姓愿意学习,希望通过织锦增加收入,我们都会让她们加入工坊,为她们提供培训。”

“目前,我们已经在16个县(区)建立了手工坊,有固定的织工和手织技工2000余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各自擅长制作的产品,有的擅长织围巾,有的擅长织裙子。针对大家的优势,我们在每个工坊中培养出一个有能力、有技术的女性,让她带领大家共同发展。”

想要传承好佤族织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李宪兰坦言,只有热爱,才能将这项事业做好。她的儿媳廖静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和摸索,孩子睡了她还会挑灯夜战。她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西盟工匠’,能独当一面了。”李宪兰说。

“工坊里还有一些残疾的孩子,她们无法进行农事活动,但通过学习佤族织锦,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除了传承的责任,李宪兰认为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让她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很重要。“要让她们走出来,与社会接触,这样她们才会有自信,很多孩子很有天赋,要好好培养她们。”

有教无类,无论是当地妇女还是残疾人,她都让她们加入到工坊中,学习传承非遗手艺。不仅让她的织锦道路越走越稳,也收获了满满的肯定。

“传统织锦技艺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年,李宪兰不断寻找机会学习,取“经”心切的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进经验,开阔眼界。2017年,她前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并深受启发,要让产品走出去,就要结合品牌进行升级创新。

学习结束,她开始研究如何将佤族传统纹样图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丰富产品的色彩,使其更加新颖。她说:“我们尝试制作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香包、化妆镜、抽纸盒等,制作简单,市场反馈也很好。我们准备把农村妇女和残疾妇女组织起来,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手工织锦是有温度的。”李宪兰轻轻抚摸着手中的“吉祥如意带”,眼中满是柔情。对她来说,每一件经手的织品都如同她的孩子。“吉祥如意带”是一条织有佤族图腾的装饰带,它的设计一改以往的黑底红饰,而是以红色为主色调,辅以黑、白色,一粒粒金色的“小雀眼”,是李宪兰别出心裁的设计。

李宪兰的执着和热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当地政府和妇联也在不断助力,将这份充满爱的事业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品牌资源介绍、旅游资源转化、非遗推介会等方式,为工坊带来了很多订单,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佤族织锦的魅力。

李宪兰说:“我希望能邀请更多高校和设计院的名师到西盟成立专家工作站,为佤锦的设计、植物染色、技艺提升、商业推广等方面注入强大的活力。让佤锦被更多人认识,提升影响力、打开销路,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加收入。”

今年,李宪兰带领团队加入“天才妈妈”公益项目,让姐妹们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也为佤锦带来了更多机遇。李宪兰凭借执着和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属于她的传承之路。“我希望让佤族织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李宪兰满怀信心地说。(普洱市妇女联合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罗姗姗和她的甜龙竹笋 下一篇: 李增和她的“弄潮儿”民族服饰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